從這次Sessions的殞落作為起點,我們建立了一個Facebook社群,之後每週會介紹一款新創軟體,讓大家知道這個世界上,不是只有Google、微軟、Facebook這些公司能夠開發軟體,很多優秀的產品只是缺乏被看見的機會。
Sessions是什麼?
台灣人可能比較少聽過Sessions,這是一家在2020年左右推出的一個類似Zoom的平台,專注於提供視訊會議和協作工具,標榜著不需要花費Zoom昂貴的費用就能獲得更好的體驗,這家公司其實在開局拿到了不錯的牌,像是獲得九百萬歐元的投資,一推出市場就有極高的市場能見度,搭上了COVID-19的線上作業風潮,其實正常來說,我看了不少評論,雖然有正有反,但應該是有機會跟Zoom比肩的。
最漂亮的一戰…嗎?
在去年,Sessions已經營運了三年多,做了一個引人注目的舉動,就是推出了超低價的終身方案,這個策略最後的結果非常成功,在短短兩個月內銷售額就高達100萬歐元,不過,中間被抽走的分潤,Sessions實際拿到手的有多少,就不確定了,依照常態,應該是只能拿到25%左右。而這個數字我們也能推算出,有大約兩萬名新用戶購買,用戶數直接成長超過一倍,從財務報表和營銷操作層面來看,是一場漂亮的戰役,但好像卻又不是如此。
獲利策略的轉變
從最底層的邏輯來說,超低價終身方案,是一種殺雞取卵的方式,在短期內獲得大量的銷售額,就像是吃了特別的丹藥,能夠瞬間獲得大量的體力和內力,但是武俠小說都告訴我們,這種能力最後是要反噬的。
仔細研究一下Sessions的財務狀況就可以看出端倪。
根據他們自己公開的數據和新聞報導,他們原本大約兩萬的用戶能在六個月內帶來兩百萬歐元的營收,而去年的超低價終身方案卻在兩個月內獲得了一百萬歐元的收入,這無疑是一個快錢,但是在用戶數暴增的同時,卻又造成了每位用戶的平均長期價值是被稀釋到幾乎為零的。
我們假設兩種狀況,原本Sessions的營運正常和原本Sessions就已經出現問題了。
如果營運正常,表示在原本的MRR和基礎設施支出,是有餘裕的,而在用戶數變兩倍,基礎設施支出假設變做1.5倍(他的產品不屬於低邊際效益類型的),表示需要吃掉他原本的MRR利潤的,這一個舉措看似帶來一百萬歐元的進帳,但等同於殺雞取卵,讓Sessions開始走入危機。
第二種假設是營運本身就出現問題了,雖然有大量投資入帳,但是現金流開始出現負值,而這低價終身方案帶來的一百萬歐元其實就是短暫續命用的,用來支付薪資和帳單,而不是持續發展。
確實,很快就要算帳了
2024年8月初,Sessions創辦人在LinkedIn公布了一則貼文消息:Sessions公司只剩10美元現金和高達百萬美元的債務。
面對財務危機,創辦人的計劃讓我跌破眼鏡:他推出新的「拯救」方案—不那麼低價的終身方案,而且是呼籲原有用戶再次升級終身方案來支持公司維持下去。而他的算盤打得是,透過這次的拯救方案,能夠籌措到600萬美元,而從推出到現在過了兩週,只有拿到2萬美元。
拯救計畫的邏輯
拯救計畫仍然採用終身方案,顯然是嘗到了上一次的甜頭,畢竟兩個月就能進帳一百萬歐元,如果持續有用戶加入,看起來也是一個持續的現金流,而且很快。因此這次的拯救計畫,對創辦人而言,可能是一個如意算盤,但是在已經購買低價終身方案的用戶以及旁觀者而言,真的是一齣鬧劇。
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我覺得創辦人已經走投無路了才會出這招,畢竟原本九百萬歐元的投資,他自己佔了一半。他賣出的低價終身方案,是一個不能夠撤回的原罪,影響層面太大,而這些用戶已經大幅度增加他的邊際成本。
九百萬歐元加上終身方案的一百萬歐元換算成台幣,大約四億台幣,用了四年,一年燒掉一億台幣,LinkedIn上註記30名員工,外加一些營運成本和行銷費用,以營運總部在美國紐約來看,這個支出數字好像也在情理之中。但這也造就了問題,產品是否真的達到一年一億的收入呢?
最值得一提的是
軟體測試工程師與研發工程師的人員比例他做到了1:2,具體人數是3位測試工程師與六位軟體工程師,但這其實不代表他們的產品能夠做好。
在我長期觀察Sessions的討論和評論中,其實不乏抱怨會議不穩定造成中斷的窘境,換做你是客戶,被要求用一個沒聽過的視訊會議,然後一直斷線你會有什麼想法呢?可能還是會換回Google Meet或Teams或Zoom吧
至於是什麼導致品質不好,我們沒在內部走過流程,就不多做評判,但是願意在這麼早期就聘雇高比例的軟體測試工程師,我願意在這點上給多一點篇幅讚揚。即使可能有人會解讀說:「應該是產品一直有問題只好找QA來擋吧」,但我仍不會鄙視他們想解決問題的這個動機。或是有人會說「應該花錢找更好的軟體工程師而不是QA」,那只能說把軟體開發想得太簡單了。
為什麼失敗?來當當事後諸葛。
發展、支出和收入是公司的三大關鍵指標。
Sessions的發展來看是有野心的,4年的公司成長到30人在900萬歐元的投資下真的是有如神助,在功能上、行銷上也確實做得滿到位的,至少在終身方案這件事上取得了成功,據承辦終身方案的公司表示,Sessions是他們所承辦的終身方案售賣活動中,可以排進最成功的前五名。
Sessions的支出也是我最好奇的。我曾經做過SRE的主管,KEENLITY現在也有Armoury+是透過雲端維運,帳單計價多少心裡都有個底,而Sessions作為視訊協作平台,流量和技術的費用不低。
假設他使用AWS Chime SDK來架設產品,依照官網的計價範例,換成白話文,就是一堂60分鐘的線上課程,有30個學生只開聲音,老師開視訊的場景:
這還只是一個基本的案例,30人的會議光1個小時的基本成本就要4美元了,因此他是一個龐大的邊際成本。也就是越多人用,用得越久,Sessions要付出的成本就越高,除非是採用大量的P2P技術完全不使用雲架構,但安全性就會是另一個故事。
在高邊際成本的狀況下,穩定的MRR是維護長期運作的基本必要條件,每個月都有錢進來,以支付必要性的費用,例如薪資、雲費用等,但在低價的終身方案一出來,相信有大量的既有用戶轉向了終身方案,造成MRR大幅降低,而大量的新用戶加入,也造成雲費用支出大幅提升。這樣的此消彼長反而加速了衰亡。
創辦人8月17日發表了新的LinkedIn貼文,說那天是發薪日,但是這是他們第二次發不出薪水了。
Sessions的這場戲還會多久不太清楚,但他的每一個階段,我認為都是值得當作商業分析的好案例,無論優點或缺點。